Insight 数据库/医药资讯/2023 APRL | 维通达尹明博士:以创新模式动物丰富临床前评价,提升创新药研发成功率

2023 APRL | 维通达尹明博士:以创新模式动物丰富临床前评价,提升创新药研发成功率

2023-09-06 21:55:24本文来源: Insight数据库

不久前,第十二届亚洲医药研发领袖峰会(APRL 2023)在上海隆重召开。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创新赋能临床」的主题,约 90+医药研发领袖、1000+行业同仁齐聚一堂,共话创新药研发的未来。

会议期间,士研咨询联合丁香园 Insight 数据库与北京维通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通达」)副总经理尹明博士,就「实验动物与医药创新研发」这一话题展开深入对话和交流。

难忘·「一对一约见」

丁香园 Insight 数据库:对于本届亚洲医药研发领袖峰会(APRL)的现场规模、学术氛围和会议安排,您作何评价?

尹明:我第一次参加 APRL 是在 2017 年,印象最深的是该大会设置的「一对一约见」的环节。国内同类别的会议中很少能有这种贴心的洽谈安排,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对于本次 APRL,我的参会体验是,从整体上感觉可圈可点,会议规模适中、版块逻辑清晰、议题设置合理,而且参会者学术热情高涨、互动积极性很高,总体来说非常不错,我感觉收获颇多。

另外提一个小建议:有个别议题的演讲安排是药物研发早期和晚期内容混合在一起交叉进行的,我个人认为将前期开发、设计阶段与后期临床试验、上市准备阶段分隔开,分别集中讨论可能会更好。


行业蓬勃发展,创新实验动物模型需求高涨

丁香园 Insight 数据库:一直以来,实验动物在药物研发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您多年的行业观察,您认为我国实验动物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尹明:迄今为止,人类实验动物行业的发展历史只有 100 多年,但发展进步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我国同样如此,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步至今的半个世纪里,我国实验动物行业无论是在硬件规模设施上,还是各种软件实力上,包括技术的突破、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等,都一直在飞速发展,这种变化是清晰可见、能够切身感受到的。

其中最令人欣喜的是,在早期实验动物基本都是养殖行业的人去饲养,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生命科学、化学制药等上下游的人才进入模式动物行业,这样就给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从专业技术角度延长了产业链条。这种变化要得益于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研发环境的改善,创新药研发行业的发展增加了模式动物的需求,刺激了实验动物行业的发展。所以我认为,目前我国实验动物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未来前景可期。


丁香园 Insight 数据库:实验动物推动了医学进步,医学进步也在督促实验动物的创新。那么,当下的精准医疗大背景,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挑战?

尹明:从临床前试验中的动物模型身上,我们可以获得也是最关注的数据无非以下三点:其一,药物是否真正有效;其二,药物是否足够安全;第三,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与人体是否相近。

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以往动物实验对动物模型的要求并不高,比如安全性,通常只要实验动物没有死亡,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再比如若要实现药物代谢在动物体内与人体相近,就要制备出病理表现、发病进程等与人体相近的动物模型,以往并没有能力制备符合多个要求的模型,通常采取分拆模型要求后各个击破的方式。

现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在精准医疗大背景下,我们对模式动物的要求变得更高了,希望能够制备出对标人体更精准的符合临床前试验所需的创新模型。举例来说,以往针对某一基因靶点做基因编辑的小鼠模型,主要方式是单一基因的改造,比如基因敲除或过表达等;而如今,维通达则直接针对小鼠的整个组织器官或机体系统进行改造,比如把小鼠免疫系统换成人的、把小鼠肝脏换成人的,这就是人源化小鼠模型。

在以往新药研发中,借助模式动物开展临床前研究好比管中窥豹,而如今我们维通达借助先进的技术制备的模式动物,能够为新药研发呈现出更立体、更丰富的资料,实现多维度的评价,由此可大幅提升创新药物的研发效率,最终增加进入候选临床阶段药物的成功率。


动物实验价值未减,当前仍是临床前评价主流方式

丁香园 Insight 数据库:2022 年 12 月下旬,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法案,取消了美国 FDA 坚持了 80 多年的新药必须进行动物实验的强制要求。您认为这一重大改变是由什么因素促成的?目的何在?

尹明: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在此之前为什么一定要做动物实验?这是因为,动物实验是临床前研究的一个评价手段,而且此前一直是最合适的评价手段,所以要强制要求新药必须做动物实验。现在美国 FDA 之所以要取消这一强制要求,我认为最根本原因是在某些情况下,动物实验不再是新药临床前最合适的评价手段。

举例来说,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疗法快速发展,临床需求急迫,而相关模式动物评价系统的建立却过于缓慢,这就产生了矛盾。因此,对于此类新的疗法、药物,在没有适配的动物模型的情况下,允许用其他方式来进行临床前评价。

需求特别强调的是,美国 FDA 这一改变主要目的是为创新药研发增加新的选择,而非否定实验动物在新药研发的价值。实验动物与新的选择(比如类器官、生物芯片)之间是互补关系,这一法案是对药物研发临床前评价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丁香园 Insight 数据库:如果新药不做动物实验就启动临床试验,可能存在哪些隐患?您认为在未来某一天,动物实验能否被类器官等新技术完全取代?

尹明:新药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之前,最重要的评价就是安全性评价,疗效评价要放在第二位。如果类器官等技术能够准确评价安全性风险,且在研发成本方面占优势的情况下,自然就可以不做动物实验。

但事实上,目前此类技术还不够成熟,相关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考虑的因素也不够周全,这就导致存在一些安全性隐患。所以,我认为当前新药研发的临床前评估仍将以动物实验为主流,类器官等技术只能够在少数特殊情况下应用。至于以后,类器官等技术能否替代动物实验,以及是否有其它更新更好的临床前评价技术出现,来替代当前已知的所有技术,都尚未可知。

另外,对于新药研发,前期评价的维度越多、考虑越周期,后期风险就越低、成功率就越高,所以,与其考虑谁可以替代谁、谁的成本更低,远不如考虑该如何实现不同技术的优势互补,以更多维度的评价来更大程度地增加新药研发成功率,这应该是将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结语

尹明博士在对话中指出,对实验动物制备企业而言,创新药研发产业的高速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市场的胜出者一定是凭借创新精神和实力制备出趋近完美的理想模式动物,以此满足创新药研发需求的企业。「以患者为中心,创新赋能临床」不仅仅是创新药研发企业应落实的战略,也应该是模式动物制备企业的须瞄准的方向。


点击免费获取,回顾大会议程

免费获取试用账号
免费获取一个永久试用的 Insight 账号,了解更多医药行业数据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