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7 月初华东医药利拉鲁肽获批减重适应症之后,国内肥胖症领域迎来了第 2 款获批上市的 GLP-1 类药物;同时,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也在上市申报中,另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还有 9 款同类药物减重适应症中国状态处在临床 III 期阶段。
可以说,GLP-1 减重药物在 7 月份迎来了一波获批的小爆发,而随着后续新药研发的积累,肥胖赛道的潜力即将兑现。
贝那鲁肽由仁会生物通过自有专利的基因工程串联表达技术制备而成,是全球首个氨基酸序列与人体天然 GLP-1 完全一致的「全人源」GLP-1 类药物,随餐给药,模拟天然 GLP-1 分泌模式,更加符合正常人的生理节律。
在安全性方面,由于具有起效迅速、半衰期短的特点,贝那鲁肽用药后可实现快速代谢,不在体内累积或长时间停留,因此 GLP-1 类药物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腹胀、恶心等常见不良反应,在贝那鲁肽的使用者中持续时间更短、程度更轻。
同时,临床研究证明,贝那鲁肽不增加使用者的静息心率,不会给心血管带来额外负担,同时由于贝那鲁肽降低用药者体重,从综合获益来看,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带来长期受益。
在效果方面,贝那鲁肽一方面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摄食中枢,减低用药者食欲;另一方面作用于消化系统,抑制胃蠕动,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再加上对糖类、脂肪类物质代谢进行调节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降低使用者的体重。疾病治疗和行为改变双管齐下,让健康体重管理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超重肥胖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存在种族差异,对亚洲人群的影响相比欧美人群更为严重——同样 BMI 下,亚洲人种中心肥胖和内脏脂肪沉积率更高,这就决定了即使在较低的 BMI 水平下,超重肥胖相关的疾病对国人的风险更大。
如果按照欧美的标准,药物治疗适用于 BMI≥30 kg/m² 的肥胖患者,或 BMI≥27 kg/m² 伴随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超重患者;如果按照中国标准,药物治疗适用于 BMI≥28 kg/m² 者,或 BMI≥24 kg/m² 伴随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患者。适应中国患者特点而开发,也更凸显了国产创新药的优势。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目前已有超过 50% 的成年人和近 20% 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要控制超重、肥胖人口增长,加强肥胖病防治。
然而,传统减重药物安全性方面存在局限,肥胖/超重在国内的临床治疗中一直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在安全、有效的体重控制药物方面,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过去几年我国减肥药市场呈高速上涨趋势,从 2016 年的 2.6 亿元人民币增长到 2020 年的 1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64.6%。据平安证券预计,2030 年中国减肥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 149 亿元,CAGR 为 22.9%。
这也意味着国内减肥药市场潜力极大,抢先入局的企业将有望得到先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