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医药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面临模仿式创新资本泡沫破灭,另一方面是全球经济下行所带来的资本寒冬,许多医药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和市场竞争加剧。然而,这也正是中国医药创新转型的一个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 80 年代以前同样以仿制药开发为主,然后经历模仿式创新投资泡沫,90 年代开始步入真正创新转型轨道,1998 年加入 ICH。而中国医药产业从 2015 年开始进入模仿创新阶段,2017 年加入 ICH,如今开始向真正创新转型,两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颇多相似之处。
当前全球产业包括医药产业正处于新旧技术交替的时代,中国也处于产业升级的节点,生物医药属于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因而实现快速转型跨越式发展机率很大。
在此中国医药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对传统跨国医药巨头管线的梳理和布局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中国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
罗氏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医药公司,涵盖药品和诊断领域,2022 年罗氏全球营收 632.8 亿瑞士法郎,药品研发投入为 140.5 亿瑞士法郎,占比 22%,位居医药企业首位,其药品研发管线的布局策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创新药物开拓的罗氏新纪元
罗氏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管线。曾推出曲妥珠单抗(赫赛汀/Herceptin)、贝伐珠单抗(Avastin)、帕妥珠单抗(Perjeta)等多个重磅产品,不仅在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奠定了罗氏治疗领域选择、技术平台建立和后续管线布局。
目前,罗氏的研发项目涵盖主要包括肿瘤、免疫、神经、传染病、眼科和代谢疾病等。在关键治疗领域上,罗氏在肿瘤学方面的研究占据重要地位,致力于开发针对不同癌症类型的创新治疗方案。其研发项目包括了小分子化合物、生物制品和细胞基因治疗。
在技术平台方面,小分子、单抗、融合蛋白、双特异性抗体仍是罗氏自有的核心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此外,罗氏也通过外部合作积极开展肿瘤疫苗、细胞治疗技术和 RNA 技术平台的建立。
罗氏各阶段研发管线数量(截至 2023 年 4 月 26 日)
数据来源:罗氏官网
罗氏研发管线主要来自罗氏公司和子公司基因泰克 Genentech,其次包括日本子公司 Chugai 和基因治疗公司 Spark Therapeutics 的研发管线,早研管线以新药为主,成熟管线则以新增适应症为主。
罗氏研发管线汇总(截至 2023 年 4 月 26 日)
来自:罗氏官网资料
肿瘤:罗氏的主要阵地
罗氏历史重磅产品主要针对肿瘤治疗,2022 年报显示罗氏肿瘤治疗领域销售额下降 1%,主要由于利妥昔单抗(MabThera/Rituxan)、曲妥珠单抗(赫赛汀/Herceptin)和贝伐珠单抗(Avastin)的生物类似药竞争所致,但肿瘤产品销售额仍占整体药品销售总额的 43.9%。
现罗氏在肿瘤领域仍然投入巨大,各研发阶段产品仍占据约一半研发管线,据官网显示,新药管线约 37 条,新增适应症管线约 40 条。
双特异性抗体
对于新药在研产品,罗氏管线目前主攻为肿瘤免疫治疗,其中以 T 细胞双特异性抗体为主。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当前全球已有 12 款双特异性抗体获批上市,且全球开展双特异性抗体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数量正以 20.44% 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1]。
全球获批上市 12 款双特异性抗体
来自: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下文如无特殊标注,则为同一来源)
双特异性抗体作为罗氏重要的优势技术平台,同时又是抗肿瘤领域里一颗正在升起的冉冉新星,已成为罗氏重押领域。
罗氏双特异性抗体平台属于传统带 Fc 全长双抗平台,主要为 KiH 平台(Genentech 于 1996 年公开,解决了重链错配问题)、CrossMad 平台(Dutalys 于 2009 年公开,解决了重/轻链间的错配问题)和 ART-lgG 平台(Chugai 于 2006 年公开,重链异源二聚体比例达到 90% 以上)。
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罗氏针对肿瘤的双特异性抗体主要包括靶向 GPRC5D/CD3、PD-1/LAG3、PD-1/TIM-3、HER2/CD3、WT1/CD3、CEA/CD3、FcRL5/CD3、LY6G6D/CD3、EGFRvIII/CD3、CD19/CD28 等近 30 条早研管线。
此外,另有 Lunsumio (Mosunetuzumab) 、格罗菲妥单抗(Glofitamab)两款已获批上市的 CD20/CD3 T 细胞结合双特异性抗体。
Mosunetuzumab(Lunsumio):
作为全球首款获批用于滤泡性淋巴瘤的 CD20 × CD3 T 细胞结合双特异性抗体,罗氏 Mosunetuzumab 于去年 6 月在欧盟获得附条件上市批准,用于治疗至少接受过 2 种系统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成人患者,同年 12 月,获 FDA 批准上市。
在国内,Mosunetuzumab 也已于 2020 年即启动了针对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试验,在 2021 年 9 月进展至 III 期临床。
Mosunetuzumab 获批适应症
除滤泡性淋巴瘤之外,Mosunetuzumab 也在其他多种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开展临床研究。
Mosunetuzumab 全球项目在研进度甘特图
来自: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
格罗菲妥单抗(Glofitamab):
格罗菲妥单抗(Glofitamab/ Columvi®)则是罗氏获批上市的第 2 款 CD3/CD20 双抗,虽与 Mosunetuzumab 为同靶点双抗,不过在结构和适应症布局上均有所差异,Mosunetuzumab 为 1:1 结构,而 Glofitamab 为 2:1 结构,与 B 细胞表面 CD20 的结合性更高;前者获批用于滤泡性淋巴瘤(FL),后者获批治疗 DLBCL。
今年 6 月,罗氏宣布,Glofitamab 获 FDA 加速批准,针对既往已接受过至少二线系统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散性大 B 细胞淋巴瘤(R/R DLBCL)或由滤泡性淋巴瘤引起的大 B 细胞性淋巴瘤(LBCL)成人患者。此前,罗氏已经率先在加拿大拿下了监管批准,当前在欧洲和中国也处于上市申请中。
Glofitamab 全球项目开发进度甘特图
这是首个也是当前唯一一个固定疗程的 DLBCL 双抗疗法。当前罗氏还在探索针对 CD20 阳性 DLBCL 一线疗法等。
Glofitamab 临床试验(II 期及以上,不包括 I/II 期)
小分子药物、单特异性抗体、抗体类融合蛋白
除双特异性抗体之外,罗氏在肿瘤领域仍布局了大量传统小分子激动剂和抑制剂。
如处于 III 期阶段的乳腺癌口服 SERD 药物 Giredestrant(RG-6171/GDC-9545)。虽然此前 II 期 acelERA 研究未达到 PFS 的主要终点,但也表现出了数值上的改善趋势和更高的 CBR、ORR,且在 ESR1 突变患者中有更优的 PFS 获益。罗氏当前仍在 ER 阳性乳腺癌适应症上积极推进,一线治疗 ER 阳性乳腺癌的 III 期 persevERA 研究中期分析结果预计在 2024 年读出。
Divarasib(RG6330/GDC-6036)则是罗氏布局的一款新型 KRAS G12C 抑制剂 ,针对 KRAS G12C 突变 NSCLC 适应症已开发至 II/III 期临床阶段。同时也在探索其他瘤种,2023 AACR 年会上罗氏公布的 I 期临床试验(登记号:NCT04449874)数据显示,Divarasib 和西妥昔单抗在 CRC 患者联合治疗中表现出不错的临床活性。
此外,PI3Kα 抑制剂 Inavolisib(GDC-0077/RG-6114) 目前也已开发至 III 期临床阶段。
Inavolisib 临床试验(II/III 期、III 期)
当然,在单克隆抗体以及抗体类融合蛋白领域,罗氏也有相应布局。如,处于 III 期临床阶段的 TIGIT 单抗 Tiragolumab、MET 单抗 Onartuzumab,以及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 PD-1 抗体融合 IL-2 突变体RO7284755 等。
值得一提的是,Tiragolumab 是全球首款进入临床 III 期的 TIGIT 单抗。其临床研究始于 2016 年度,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截止目前已启动 8 项 III 期临床,针对三大癌种:NSCLC、SCLC、食管鳞癌以及肝细胞癌。
Tiragolumab III 期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