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行业面临的供需不平衡困境,外加医药行情整体出现萎靡,导致市场情绪受到极大影响。
但如果抛开市场情绪,将视角转向血液制品赛道,我们能否发现这个赛道隐藏着的成长逻辑?又有哪些血液制品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呢?
血液制品行业的显著特征:
市场高度集中
不同于疫苗、干扰素等其他生物制品,血液制品是一种以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制成的特殊药品,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生物活性制剂。
由于血液制品在医疗抢救及某些特定疾病预防和治疗上,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属于不可或缺的国家战略性储备物资,因而受政策的监管和影响较大。
另一方面,从 2004 年开始,全球就出现过大规模的行业整合,使得如今全球主要血液制品企业已经从上世纪 70 年代的 102 家减少到不足 20 家(不含中国),其中美国 5 家,欧洲 8 家,且营收排名前五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为 80%—85%,市场高度集中。
从市场格局来看,按全球血制品市场 300 亿美金计算,CSL、武田和 GRIFOLS 这三大巨头的市场占比分别为 19.9%、19.8%、17.6%,占领了全球近六成的市场。
浆站数量和血浆采集量方面,全球共设置有上千家单采血浆站,血浆采集量约 6 万吨,集中在美国、德国、捷克、匈牙利、中国;其中,美国血浆站 790 余家,约占全球采浆量的 70%,欧洲占 10%;其次,GRIFOLS(351 个)、CSL(277 个)、OCTAPHARMA(160 个)和武田(140 个)的浆站数量占到全球浆站数量的近 70%,采浆量达到 70% 以上。
国内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提高因素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
国内方面。政策带来的壁垒,也同样促使着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1985 年,我国发布了《关于禁止Ⅷ因子制剂等血液制品进口的通知》,明确了「血液制品除人血清白蛋白以外,其他所有品种均系国家规定禁止进口的药物」;
1998 年,国家对血液制品行业率先实行 GMP 认证制度,只有通过 GMP 认证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血液制品;
2001 年 5 月,为了防治艾滋病、肝炎等重大、慢性、血源性传染病的爆发,国务院发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1—2005 年)》,申明「从 2001 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
这意味着,国内血液制品行业不仅形成了政策垄断,行业进入壁垒高,而且只有存量企业之间的竞争。由此,从 2008 年起行业龙头兼并收购频繁出现,并逐渐演变为市场常态,促使行业集中度极大提升。
2021 年,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和泰邦生物这四家行业龙头合计采集血浆量达到 5600 多吨,占国内血浆采集量的 60% 左右,行业集中度较高,但品种结构却有待优化。
浆站壁垒、产品种类哪家强?
如前文所述,血液制品企业凭借政策壁垒构筑了强大的护城河。此外,浆站壁垒的高低、产品种类的多少,也决定着血液制品企业护城河的高低。
由于血液制品的主要原材料来自人体的血浆,而人体的血浆只能通过单采血浆站采集。
对于单采血浆站的设立和管理,国家有着严格的规定:单采血浆站只能由血液制品企业设立,实行「一对一」的供浆关系,单采血浆站设立要求符合相应的设置规划,在一个采浆区域内只能设置一个单采血浆站。因此,浆站规模就决定了血液制品企业的护城河。
截止目前,国内正常生产的血液制品企业共 28 家。2021 年,这 28 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单采血浆站共采集血浆约 9455 吨,较 2020 年的 8300 多吨增长约 13.4%,较 2019 年的约 9100 吨增长约 2.7%。
2021 年,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和泰邦生物这四家行业龙头的采集血浆量均在 1000 吨以上,合计采浆 5600 多吨,占国内血浆采集量的 60% 左右,牢牢占据着行业大部分市场份额。
具体来看,天坛生物拥有单采血浆站(含分站)总数达 82 家,其中在营单采血浆站(含分站)数量达 58 家,2021 年实现采集血浆 1809 吨,较上年增长 95 吨,增长 6%;较 2019 年增加 103 吨,增长 6%。依托央企股东品牌影响力,公司从 2021 年至今新设了 23 个浆站,创造公司历年拓展新成绩。
另外,上海莱士及下属子公司、孙公司拥有单采血浆站 41 家,采浆范围涵盖广西、湖南、海南、广东等 11 个省(自治区),2021 年原料血浆采集约 1280 吨。
华兰生物目前共有单采血浆站 25 家,其中广西 4 家、贵州 1 家、重庆 15 家(含 6 家单采血浆站分站)、河南 5 家,2021 年采浆量为 1000 吨以上。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目前在全国仅有 8 个单采血浆站的卫光生物,在 3 月 9 月发布公告称,拟定增募集 11.5 亿元投资建设血液制品工厂及采血浆站。
从产品种类来看,企业生产的血液制品品种越多,血浆利用率越高,收入就会相应提升。
实际上,血液中有 150 余种蛋白及因子,国际血液制品龙头企业能够从血浆中分离出超过 20 种产品,除了国内现有的品种外,还有人凝血因子 X、人凝血因子 XII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免疫球蛋白类产品多达十几种。
反过来,由于我国血液制品企业的血浆提纯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处于第一梯队的企业只能分离 10-12 种,一般企业只能分离 3-4 种,而且以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人血白蛋白、静丙为主,而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凝血因子类产品只有少部分企业可以生产,且每年产量相对较少。
具体来看。
天坛生物目前共计拥有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等三大类、14 个品种、72 个血液制品生产文号,加之年采浆量、投浆量、销售收入均居于全国首位,规模优势明显。
上海莱士的血液制品覆盖了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及凝血因子三大类共计 11 个产品,是目前国内少数可从血浆中提取六种组分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同行业中凝血因子类产品种类最为齐全的生产企业之一,技术优势明显。
华兰生物的血液制品有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因子Ⅷ等 11 个品种(34 个规格),是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中血浆综合利用率较高、品种较多、规格较全的企业之一,综合优势凸显。
此外,派林生物拥有 10 种产品,泰邦生物、卫光生物分别拥有 9 种产品,博雅生物、博晖创新分别拥有 8 种、7 种产品。
国内血制品公司产品线情况
来源:公司公告,CDE,国联证券研究所
血液制品行业发展趋势
上文提到,血液制品的产品种类、产品批文数量,决定了血液制品企业的血浆利用率、销售毛利率和收入。
从业绩对比情况看,2021 年,上海莱士血液制品业务实现营收 42.85 亿元,销售毛利率为 51.85%,其中白蛋白、静丙、其他血液制品分别占血液制品业务的比重为 50.5%、24.9%、24.6%;天坛生物血液制品业务实现营收 41.12 亿元,销售毛利率为 47.45%;
同期,华兰生物血液制品业务实现营收 25.98 亿元,销售毛利率为 55.26%,其中人血白蛋白、其他血液制品、静注丙球占血液制品业务的比重分别为 38.91%、33.8%、27.3%;派林生物血液制品业务实现营收 19.66 亿元,销售毛利率为 46.04%。
另外,2021 年博雅生物、卫光生物、博晖创新的血液制品业务分别实现营收 12.1 亿元、8.89 亿元、3.5 亿元,销售毛利率分别为 67.77%、39.98%、25%。
归纳来看,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的产品种类仍主要以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为主,只有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少部分企业拥有多种凝血因子类产品。
从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产品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凝血因子类和基因重组产品成为头部玩家争抢的目标。
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类产品的半衰期较短,从预防角度,要维持血友病人血浆中具有治疗作用的最低水平的因子浓度需隔天用药(血友病 A),或每两天用药一次(血友病 B),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较差,因此长效制剂的研发成为企业需要攻克的难关。
另一方面,由于基因重组产品(包括重组人凝血因子 FⅦa、FⅧ、FⅨ和重组人血白蛋白等)的原料不是来源于血浆,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及质量稳定性,并且产量不受原料血浆的限制,市场优势明显,成为了血液制品行业的重要补充。例如,血源性凝血因子产品仍占到欧美主流市场 30% 左右的份额。
基于此,各家血液制品企业都在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新品种开发。
例如,天坛生物建立了涵盖血浆蛋白新产品和重组血液制品领域的较为完善的研发管线,是目前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唯一布局了重组凝血因子类产品并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企业,重点布局了高浓度人免疫球蛋白、血源性凝血因子、重组凝血因子等新产品。
据财报显示,天坛生物 2021 年研发投入合计为 3.22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 7.83%,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为 1.33 亿元。
天坛生物主要研发项目基本情况
来源:2021 年财报
此外,华兰生物也加大了研发投入,2021 年费用化研发投入为 2.54 亿元,较 2020 年的 2.13 亿元增长 18.96%,开发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人凝血因子Ⅸ(FⅨ)、新冠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开展重组 Exendin-4-FC 融合蛋白注射液和高浓度新一代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临床研究工作;重庆公司加快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的注册申报工作等。
结语
总结来看,随着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继续上演兼并收购的「大鱼吃小鱼」游戏,行业集中度未来仍将不断提高。
对比而言,上海莱士、华兰生物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凝血因子类产品上有着市场先发优势,而且采浆量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天坛生物除了在产能优势上稳居龙头位置以外,目前也在加大血浆蛋白新产品和重组血液制品的研发。
参考资料:
1. 各公司财报、公告、官网等
2. 中国银河证券、国金证券、国联证券、光大证券等研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消息分享,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 Insight 数据库的立场,文章观点仅供分享行业见解,请广大投资者谨慎。
编辑:加一
PR 稿对接:微信 insightxb
投稿:微信 insightxb;邮箱 insight@dxy.cn
点击卡片进入 Insight 小程序
药品申报、临床、上市、一致性评价…
随时随地查!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 Insight 数据库免费试用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