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Insight 数据库(http://db.dxy.cn/v5/home/)
根据正大天晴此前新闻稿,这项临床已经在 8 月 16 日启动全国招募,国内计划入组 375 人。其试验主要终点为按照 RECIST1.1 标准由 IRC 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疾病缓解期(DOR)等。
TQB2450 是正大天晴自主研发的一款全新序列的创新全人源化抗 PD-L1 单克隆抗体。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这款产品在 2017 年 5 月最初申报临床,同年 10 月获批临床,2018 年 4 月首次公示启动临床,2019 年即开始 III 期临床,进展飞快。迄今,TQB2450 已经在 CDE 登记了 22 项临床。
TQB2450 项目时光轴
来自 Insight 数据库(http://db.dxy.cn/v5/home/)
本次启动的临床试验是 TQB2450 公示启动的第 6 项 III 期临床研究,针对局部晚期(IIIB/IIIC 期)、转移性或复发性(IV 期)NSCLC。天晴正广泛探究 TQB2450 与安罗替尼联合疗法在各癌种中的疗效,III 期临床中有 5 项都是联合疗法临床,作为一线疗法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三阴乳腺癌。
TQB2450 在国内启动的 III 期临床
来自 Insight 数据库(http://db.dxy.cn/v5/home/)
K 药作为问鼎药王宝座的 PD-1 产品,迄今已在美国获批 30 项适应症。单药和联合用药一线治疗 NSCLC 的适应症在 2018 年也已经在中国陆续获批。然而,现在鲜少有新药敢直接头对头挑战 K 药。国外默克 PD-L1/TGFβ 双功能融合蛋白 M7824 在一线 NSCLC 适应症上开展 3 期临床头对头 K 药惨遭失败,更是提供了血淋淋的例子。
不过巨头们依然前赴后继。GSK 的 Dostarlimab 曾在 2020 年 8 月启动 2 期非鳞状 NSCLC 临床试验头对头 K 药(NCT04581824),阿斯利康的 PD-1/CTLA-4 双抗 MEDI5752 则在 2018 年登记的 1 期临床中也做了挑战 K 药的尝试(NCT03530397)。
把目光放到国内,据 Insight 不完全统计,此前肿瘤免疫疗法将 K 药作为对照药开展临床的产品只有三款,即信达生物 PD-1 信迪利单抗、乐普生物 PD-1 普特利单抗(HX008)以及百济神州 PD-1 替雷利珠单抗,如今又添一款 PD-L1 单抗 TQB2450。不过后两者均为组合疗法 VS 单药。
信迪利单抗曾于 2020 年 1 月在 ClinicalTrials.gov 登记一项单中心 II 期临床(NCT04252365),一线治疗 NSCLC,由吴一龙教授主持研究,招募 20 名患者;普特利单抗在 2020 年 11 月启动了一项头对头 K 药的 2/3 期临床,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 NSCLC,由周彩存教授主持研究,国内招募 60 例患者(CTR20202387);替雷利珠单抗则在今年 2 月在 ClinicalTrials.gov 登记了大型国际多中心 III 期临床,联合 TIGIT 单抗对比 K 药,全球招募 605 人,包括国内 242 人(NCT04746924/CTR20211464,AdvanTIG-302 研究)。
7 月初,CDE 发布引起行业震荡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当选择阳性药物作为对照组时,「应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最佳治疗方式/药物,而不应为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和试验效率,选择安全有效性不确定,或已被更优的药物所替代的治疗手段」,这一表述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一时间「头对头」「First-in-class」等已经成为了业界讨论的热点。
编辑:加一
PR 稿对接:微信 insightxb
投稿:微信 insightxb;邮箱 insight@dxy.cn
点击卡片进入 Insight 小程序
药品申报、临床、上市、一致性评价…
随时随地查!
Insight医药情报助手 , 交易担保 , 进入 Insight 小程序,查询更多
↓↓ 点击解锁更多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