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毒药物
近年细胞毒药物进展有限,依旧按照其作用机制,大致分为作用于DNA结构、影响核酸合成、核酸转录、DNA复制、影响有丝分裂,和其他类进行分类。较新药物艾日布林可干扰微管合成[2],Lurbinectedin可抑制RNA聚合酶Ⅱ而影响核酸转录[3],将其分别归于相应机制类别中。
图片来源:一嘉医课整理
小分子靶向药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各种肿瘤驱动基因的发现及其相应靶向药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肿瘤治疗格局,成为近20年来肿瘤治疗发展最快的领域。目前常用靶向药物包括抗EGFR、ALK、MET等抑制剂,以及多靶点的多激酶抑制剂。随着新靶点的逐步发现,靶向药物家族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图片来源:一嘉医课整理
抗体类
单克隆抗体是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同样具有靶向作用。经典药物包括抗CD20的利妥昔单抗,抗HER2的曲妥珠单抗等,已经成为临床中的常用药物。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由于作用机制独特,将其单独列出。
单抗类药物靶点单一,部分肿瘤需要通过多药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同时针对两个靶点抗体的研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JNJ-372是一种针对EGFR和MET的双抗,对奥希替尼耐药及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展示出初步活性[4]。CD19-CD3在血液肿瘤中取得了良好数据,ZW25等抗HER2双抗在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胃癌等肿瘤中极具潜力,Navicixizumab已经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快速通道资格,用于卵巢癌等肿瘤的治疗。
图片来源:一嘉医课整理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肿瘤免疫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最为深入和广泛,也继靶向治疗后,第二次变革了肿瘤治疗格局。除了常见的PD-1、PD-L1、CTLA-4抑制外,双抗类药物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图片来源:一嘉医课整理
激素类
激素类药物是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受性激素影响肿瘤的常见治疗组成部分。现将常用激素药物总结于下表。
图片来源:一嘉医课整理
抗体偶联药物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是目前药物研究的另一热点。ADC是通过连接体将细胞毒药物偶联至单克隆抗体上而产生,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可将细胞毒药物特异性传送至肿瘤内而发挥杀伤作用[5]。目前已经有多款ADC上市,而更多的如针对Trop2、CD79等靶点的药物都在临床试验中。
图片来源:一嘉医课整理
其他
另外,将生物反应调节剂、分化诱导剂、肿瘤疫苗等难以归类的药物列入其他类。
图片来源:一嘉医课整理
辅助药物
肿瘤辅助药物也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降低抗肿瘤治疗的不良事件,缓解患者症状。
图片来源:一嘉医课整理
参考文献:
诚心合作,非诚勿扰
PR 稿对接:请加微信 insightxb
投稿:微信 insightxb;邮箱 insight@dxy.cn
数据库合作&定制专业报告:
请加微信 yiyaoshujuku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