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数据库/医药资讯/18 亿重磅品种「利奈唑胺」,国内上市 14 年依然逆势增长

18 亿重磅品种「利奈唑胺」,国内上市 14 年依然逆势增长

2020-08-29 00:00:00本文来源: Insight数据库

利奈唑胺,作为首个恶唑烷酮类抗菌药,自 2000 年经 FDA 批准上市至今,仍是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领域的重要品种。基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即使在国内「限抗」「限输」的政策中其销售额仍然连年上涨。


自利奈唑胺上市以来,鲜有竞争对手,十余年后才有首个同类新药上市。今年,盟科医药研发的国产首个恶唑烷酮类 1 类新药报上市,并基于其突出临床优势而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中,上市后将与利奈唑胺同台竞争。


本文将对利奈唑胺的临床机制、国内外市场、仿制药竞争形势以及相关品种研发进展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独特机制,不易交叉耐药


利奈唑胺于 2000 年经美国 FDA 批准上市,是辉瑞子公司 Pharmacia 研发的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商品名为 Zyvox,用于治疗革兰阳性 (G+) 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等,其剂型包括注射剂、片剂以及干混悬剂。


该药是一种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作用靶点为 G+菌的 50S 核糖体亚基,通过抑制 mRNA 与核糖体的连接以阻止 70S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在翻译的早期阶段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由于其机制并非通过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因此不易与其它抑制蛋白合成的抗菌药发生交叉耐药,在体外也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替拉考宁并成为抗 MRSA 感染的「三剑客」,其对 MRSA 感染性疾病的疗效与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线药万古霉素相当,且可应用于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和结核分支杆菌感染。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移植作用,导致患者血小板降低,因此临床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控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



销售额稳步上涨,2019 年国内销售额超 18 亿


根据 Insight 数据库,Zyvox 至 2015 年专利到期之前的全球年销售额已稳定在 10 亿美元以上,峰值达到 13.53 亿美元。专利到期之后,受仿制药冲击,销售额下跌,2019 年为 2.51 亿美元。


来源:Insight 数据库 (http://db.dxy.cn/)


与国际市场不同的是,在国内市场,利奈唑胺注射液的销售额始终呈增长趋势。2006 年,原研药获批进口。2015 年至 2019 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利奈唑胺注射液销售数据涨势良好,2017年销售额突破10亿,2019 年的年销售额达 18.22 亿元。据此趋势,利奈唑胺销售额或将继续增长。



从市场份额竞争格局来看,目前还是原研厂家辉瑞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豪森、正大天晴次之,于 2019 年度分别为 60.84%、33.33% 和 5.83%。根据目前原研药仍占主流的市场格局以及国内仿制药的成本优势和营销优势,仿制药仍然大有可为。



国内仿制药竞争者众多


目前,利奈唑胺这一品种共有三个剂型,分别是注射剂、片剂和干混悬剂,其中最后一种仅有原研厂家获批,且非市场上主流应用的剂型。因此,此处仅讨论注射剂和片剂的竞争格局。


Insight 数据库显示,截止 2020 年 8 月 28 日,国内包括原研厂家辉瑞在内,已有 9 家企业的利奈唑胺注射液获批上市,另有 10 家企业正处于上市申请中,竞争激烈。


来源:Insight 数据库 (http://db.dxy.cn/)


然而,目前获批的注射剂均以旧注册分类申报上市,因此需要进行一致性评价。截止 8 月 28 日,仅有豪森、正大天晴、正大丰海、科伦四家提交一致性评价补充申请,尚未有企业通过该品种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另外,扬子江海尼、石家庄四药以新注册分类 4 类提交了上市申请,获批后将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同样也将成为一致性评价竞争的一大对手。



来源:Insight 数据库 (http://db.dxy.cn/)


值得一提的是,2019 年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数据显示,注射剂在市场中占据主流(85.1%),而片剂仅占 14.9%。因此,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成为相关企业必争之地,企业必须过评才能获得更广的市场空间。政策层面,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已于今年 5 月正式落地,目前 CDE 已接连发布多个技术指导文件,加速助推此项工作。


对于片剂剂型,除原研药外,国内仅重庆华邦和江苏豪森的仿制药获批,均是 2019 年以新注册分类获批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另有六家企业尚处于上市申请中。在刚刚结束的第三批集采竞标中,利奈唑胺口服常释剂型以原研辉瑞和江苏豪森两家中标,降幅分别为 90.22% 和 85.34%(非差比价),相应企业该产品医院覆盖率将进一步



同类药研发进展


利奈唑胺是第一个恶唑烷酮类抗生素。自利奈唑胺 2000 年获批上市以来,直至 2014 年才有第二代恶唑烷酮类抗生素磷酸特地唑胺问世(商品名 Sivextro)。相较于第一代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磷酸特地唑胺对耐受甲氧西林的革兰阳性菌的抑制作用要高 4~16 倍,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


磷酸特地唑胺 (Tedizolid phosphate) 在 2014 年 06 月 20 日获得美国 FDA 批准上市,2019 年 3 月获 NMPA 批准上市。目前国内仿制药仅扬子江于 2019 年 11 月提交了 4 类药上市申请。目前其市场表现尚未有数据给出,仍有待观察。


此外,同类产品中,备受关注的是盟科医药研发的 1 类新药康泰唑胺(contezolid, MRX-I),其前药康泰唑胺磷酸盐( MRX-4 )也在开发中,目前已在美国完成临床 II 期试验。


来源:盟科医药官网


作为下一代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在保持同类药物出色疗效的同时,康泰唑胺显著降低了骨髓抑制毒性。2020 年 4 月,康泰唑胺被 NMPA 纳入优先审评审批。其上市可能对利奈唑胺销售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小结


从品种的角度看,利奈唑胺有自身特定的临床需求且竞争较小;从仿制药的角度看,其仿制药竞争较为激烈,预计未来市场上将有十余家企业共同竞争这部分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利奈唑胺注射液出现在前段时间业内流出的 500 个品种名单中,这意味着一旦有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或将面临被集采的风险。



点击免费获取

微信申请试用 30 天

免费获取试用账号
免费获取一个永久试用的 Insight 账号,了解更多医药行业数据情报